永利集团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点瞄准高端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需求,凝练了表面工程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4个特色方向,着重服务新材料、新型显示等材料工程核心技术领域,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支撑。
院士创建,平台、团队力量雄厚
学位点依托单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领衔创建的yl6809永利官网,现有教职工70人,高级职称教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百人计划”学者等国家级、省级人才26人次,重庆市重庆市“材料表界面”研究生导师团队、重庆市“柔性光电薄膜与先进感知”研究生导师团队、“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高校创新团队及“微纳米半导体光子材料”创新研究群体,研究生导师55人。
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俄澳纳米光电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材料表界面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重庆市首批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与重庆京东方等企业共建培养基地12个,外聘行业导师16人,构建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考核”的培养模式,提升员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和区域产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科研成果丰硕,学科优势明显
公司瞄准材料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近年涌现出一批对接国家及重庆市战略和经济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及制造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工业信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项目170余项,总经费9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180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特色教材7部,授权国际、国家专利150余项;近年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奖15项,首届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等创新创业奖20余项。材料科学与工程为重庆市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人才培养体系多元,人才培养质量高
公司构建并实施多元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员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学科竞赛奖50余项、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奖助学金种类多,除国奖、励志和综合等奖助学金,针对材料学子还特设有“招商局材料工程师奖学金”“三友助学金”等,年资助金额达到15万。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2+2”“3+1+2”模式的本科、硕士联合办学,已培养本科生5届、硕士生2届。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10余名同学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多就业于京东方、小米科技、长安汽车、莱宝科技等龙头企业,从事产品设计、新材料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深受企业欢迎和好评。
专业学位领域介绍
专业学位领域(方向)与特色 | |
专业学位领域 (方向) | 主要研究领域(方向)、特色与优势 |
材料工程 (表面工程材料) | 研究领域:先进涂层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化 特色与优势:依托材料表界面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平台,以材料组织结构-功能优化为切入点,以提升材料性能、实现工程应用为目标,将材料组分及微结构设计、加工工艺和性能调控进行系统集成。已在先进功能涂层、金属陶瓷材料等领域形成区域竞争优势,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获省级科技奖及全国性行业科技奖7项。 |
材料工程 (光电功能材料) | 研究领域:柔性显示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光电转换材料 特色与优势:依托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等5个平台,以材料可控制备、优化及加工为突破口,提升功能器件综合性能,实现工业化应用。已在柔性显示材料、透明导电材料等领域形成区域独特优势,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1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
材料工程 (生物医用材料) | 研究领域:药物载体材料 特色与优势:依托创新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省级科研平台,以肺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治疗为目标,开展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及抗肿瘤药物研究,设计、构建具有靶向性及智能释放能力的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改善药物的功效及成药性。其中,自主研发的PED5激酶抑制剂获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国专利授权,同时获得了中美两国临床批文,已实现3000万元成果转化。 |
材料工程 (环境功能材料) | 研究领域: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绿色催化材料、水污染治理材料 特色与优势:依托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平台及创新团队,针对水环境污染、固体废弃塑料污染等问题,围绕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开发、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净化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等开展技术攻关,其中工业废水中次磷酸盐回收、湖泊污水光催化治理等技术已在川渝等地实现工程应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性行业科技一等奖等3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