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yl6809永利官网(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20年本科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0-07-11

2009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领衔创建“永利集团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13年12月更名为“永利集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是一所集聚了美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的新材料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科研机构,致力于材料表界面、光电材料与器件、先进材料与成型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2019年7月,学校在研究院的基础上,设立yl6809永利官网,旨在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精英。

公司设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学科方向,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员工700余人。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招商局奖学金、协同创新奖学金、科研专项奖励计划等奖学金;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开展员工交流互换项目,目前已有60多名员工受益。

公司拥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的团队团队。现有教职工67人,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8人,留学归国人员10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百人计划”学者、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杰青、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9人次,重庆市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高校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材料表界面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

公司瞄准材料科学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近5年涌现出一批对接国家及重庆市战略和经济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各类项目100余项,总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183篇),出版著作6部,主编特色教材7部,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学成果奖等12项,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创新创业奖20余项。

公司重视多元化、多层次的材料工程师教育与培养平台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先进。拥有国家科技部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百川兴邦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有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中俄澳纳米光电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表界面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光电薄膜与器件重庆市工程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重庆市首批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孵化器-永利集团地恩科技孵化器。建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和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场地,拥有价值6000余万元的实验及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并与重庆京东方显示照明有限公司、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招商局铝业重庆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员工专业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构建并实施多元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员工获全国“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科竞赛奖250余项,新型环保材料创新团队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毕业生已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员工平均就业率98%以上,多就业于京东方、中船重工、长安汽车、莱宝科技等龙头企业,从事产品设计、新材料研发、技术创新与改造等工作,深受就业单位欢迎和好评。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学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2+2”“3+1+2”模式的本科、硕士联合办学,已培养本科生4届、硕士生3届。突破高校边界,学院协同国内外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80余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10余名员工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公司秉承“大爱无疆,科教报国”的院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以一流团队建设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源动力,以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培养优秀材料工程师为己任,努力建成全国知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光电产业人才培养中心、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协同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

一、材料类(含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新材料、光电信息、环境与传感、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能源、汽车等行业从事相关研发、组织工作和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新材料、半导体、显示、通信、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中航工业、中航科技、中铁、中电科技、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兴、华为、中国移动、职业院校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新材料研发、技术创新与改造、管理服务等工作。

(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员工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优化、分析与表征、生产与管理等专业能力,能在建材、汽车、防腐、包装、医药、环保、能源、电器等行业从事技术支持和工艺开发等工作,专业着力将员工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行业以及高新技术领域,从事新型高性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多功能材料、光电材料及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服务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属材料工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需求,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汽摩、冶金产品、复合材料生产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成分-工艺及设备设计、组织和性能检验、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冶金、机械、电子、仪表、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以及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金属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服务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需求,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机械加工、压力加工、模具制造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新材料制备、先进成型技术研发、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在机械加工、压力加工、智能制造、模具制造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新材料制备、先进成型技术研发、技术开发过程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023-61131191